2024年09月11日
第A01版:A01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五十三点七万平方米校区全面建成投用——

校城携手 跃动未来

□本报记者 董娜

踏着九月的金风,9月7日,山东农业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山农工)2024届新生陆续前来报到,至此,山农工淄博校区在校学生总数达到一万六千多人、教职工近千人。在这个秋色宜人的季节里,淄博张开怀抱,以最真的情怀、最足的诚意、最优的服务迎接这些高校师生、青年学子。

校城融合的“淄博篇章”,正在掀开崭新的一页。

选择一所高校,就是选择一座城市。城市与高校如何更好“双向奔赴”?淄博有自己的答案——2019年4月份,淄博市与山东农业工程学院签订共建协议,双方携手奋进5年,历经筑巢、引凤、扎根、赋能四个阶段,校城融合向着更宽领域、更深层次迈进。“我们跑出了一年交付使用、两年全面竣工的‘淄博速度’。”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山农工淄博校区工程建设办公室副主任耿庆永感慨万千,工程一开工,台风“利奇马”来了,影响了半个月的工期;2020年伊始,复工计划再次延期……在此后的300多个日夜里,建设团队进入了全员无休、昼夜奋战的模式,但同时也不断收获着一个个建设成果。

2023年10月份,为满足齐河校区整体搬迁需求,可容纳8000人的9#、10#学生公寓开工建设,2024年8月底全部完工,至此,占地面积1016亩、总建筑面积53.7万平方米的校区全部建设完成,达到2万人的办学规模。

与速度相得益彰的是对工程质量的追求。在校园的中轴线上,宏伟大气的图书馆荣获中国建筑工程质量鲁班奖,这对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校城融合发展的重中之重是人才。在这方面,淄博不遗余力。自2020年以来,淄博校区先后引进高层次人才110人,其中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达到75人。

“农工融合”的办学之路,也让我们看到了淄博与高校融合发展的实际行动。山农工积极探索产教融合办学模式,对接产业链,聚焦智慧农业、农林科技、绿色食品、国土测绘等技术领域,遴选部分专业创办产业(行业)学院,开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大力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当然,校城融合并不单是一个概念,需要的是载体,依托的是项目。学校与淄博淄柴新能源有限公司、淄博禾富农业有限公司等共同申报的项目、平台获省科技厅、省教育厅批准;与山东齐享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30余家驻淄博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与纽澜地何牛食品有限公司等共建现代产业学院,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此外,学校还紧紧围绕淄博市产业需求布局专业,不断强化学科建设与专业的调整优化。2023年,与波兰奥波莱技术大学合作的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开始招生。今年,随着原齐河校区的农科学院和林业学院两个学院搬迁至淄博校区,山东农业工程学院11个承担普通本科培养任务的二级学院有9个设在了淄博校区,40个本科专业中有35个在淄博校区办学,5个省级一流专业全部在淄博校区。

高校培养人才,城市需要人才。“这座城市产业发展越来越好,环境也越来越舒适,最重要的是让我看得到未来。”学校食品科学专业的毕业生刘文硕目前就职于山东得益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他表示,想留在淄博奋斗,见证城市的发展;2022届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的德州姑娘刘艳在择业时,坚定地选择留在淄博,并把第一目标瞄准了勘察、测绘行业,如今她在山东航宇数字勘测有限公司从事管理工作……

他们所从事的行业各不相同,留在淄博的原因也多种多样,但他们有一个重要共识,那就是淄博这座城市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优势,有温情、有温度、有温暖。

穿行于热闹的校园,一个个充满活力的场景和一张张青春洋溢的笑脸,热情且温馨。“一座城市,抓住了年轻人,就抓住了城市活力,抓住了未来发展。”山农工国土资源与测绘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李娟的眼中透露出无限的憧憬和期待。

“把孩子交给这所学校,放心!”在新建的9号公寓楼前,2024级大一新生刘县凯的母亲笑着表示,学校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调配都非常完善,老师更是尽职尽责。

时光见证了一所年轻大学蓬勃生长的梦想与实践。随着校城合作的不断深入,人才高地的不断垒筑,如今的淄博正成为校、企、地和人才相互成就的热土。

人才因城市而聚,城市因人才而兴。未来的淄博,校城合作迸发的澎湃动能将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显著优势。校与城的双向奔赴渐入佳境,更多的希望正在升腾。

2024-09-11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五十三点七万平方米校区全面建成投用—— 1 1 淄博日报 content_112650.html 1 校城携手 跃动未来 /enpproperty-->